肝性脑病

时间
2008-12-01

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,是肝脏疾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。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各种病因损害后肝脏组织结构发生改变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、中毒及功能障碍。

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、昏迷及病态骚动,继而发展为昏迷,病人常伴有各种病理神经体征及运动障碍。特别有肌肉震颤和抽搐。根据临床表现,肝性脑病一般分为5期:一期:轻度神志模糊,失定向,思维变慢,情绪或举止改变,语言不清。扑翼样震颤(+),脑电图轻度改变;二期:嗜睡,性格改变,举止异常,欣快,骚动。扑翼样震颤(++),脑电图轻度改变;三期:木僵,能说话并听从简单命令,言语不清,明显神志模糊。扑翼样震颤(+/-),脑电图重度改变;四期:昏迷,对痛觉有反应,扑翼样震颤(-/+),脑电图重度改变;五期:深昏迷,扑翼样震颤(-),脑电图重度改变。

肝性脑病发病机制复杂,有多种因素,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。主要有(1)护理;(2)消除因素;(3)支持疗法;(4)降低血氨;(5)支链氨基酸;(6)左旋多巴;(7)其他处理。

肝性脑病属中医“昏愦”、“昏迷”等范畴。热、毒、瘀、实为其主要的病理特点,因此,通腑泻热、凉血解毒为其主要治疗原则。

[临床疗效]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51例,男34例,女17例,年龄28~69例,临床分为前驱期7例,昏迷前期10例,昏睡期15例,昏迷期19例。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者36例,慢性重型肝炎5例,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,原发性肝癌7例。服药后72小时,前驱期及昏迷前期共17例全部治愈,昏睡期治愈8例,有效5例,无效2例。昏迷期治愈7例,有效8例,无效4例,总有效率88.2%。